【讲矿史 展形象 向建党百年献礼】云顶集团煤矿开发建设史讲述(第二十五期)
打破常规 自己动手建新矿
——访共产党员、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关工委秘书长肖凤鸣
周中财
作为一名矿山建设亲历者,没有人比肖凤鸣更加熟知矿区人当时自主开发建设七星煤矿的故事。
故事的源头,还得从岭西矿说起。
那是1969年,已有20多年生产历史的岭西矿,资源即将枯竭。面临着向何处去、如何解决矿井接续的严峻形势。时任矿区革委会主任、矿区党委书记的刘成汉,真是既着急又上火。矿井没有煤了,职工就没饭碗了。他反复琢磨,想出了走老矿自己建新井这条路,决定开发七星煤田。虽然有人感到在无资金、无设备、无队伍、无经验的“四无”情况下,这个“蛋”难下,但刘成汉还是坚定地向矿务局汇报了“打破常规,自己动手建新矿”的想法,得到了双鸭山矿务局领导得肯定和赞扬。
1970年5月20日,由党员带领的先遣队开到了七星河畔,炮台山下施工现场。当时,真是头上蓝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颇有“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职工们在这样的条件下,硬是扎下了根。没有住的地方,就自己动手,用草席子两三天搭起13个马架子,后改为蒙古包或油纸棚子。没有床铺,就在地上铺上板、铺上草当床用。人多住的地方少,就头顶头齐着睡,交叉睡。夏天烈日晒、棚内似火烤,外面下雨、里面雨淋淋。工人和干部住在一起,马架子成了办公室、学习室、会议室、仓库。那时我们不以为苦,而当成是甜。没有饮水,就到远处挑;没有车间,就把大地当厂房。晴天还好办,雨天难有一块干地方。冬天很难熬,那是白天干活一身泥,晚上睡了一身霜。虽然这样,但谁也不叫一声苦,只有一个念头,按照国家多快好省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新矿早日建好,为煤炭事业发展作贡献。
为满足新区建设需要,我们在岭西老区开展了“三人工作两人干,抽出一个上前线”的活动,很快就抽调上千人投身到新区建设中,解决了新矿建设人力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科学组织生产,缩短了生产战线,撤下大批设备和大型材料调入新区,新井建设速度突飞猛进,新型矿区雏形全面展现。1973年12月26日,设计能力57万吨的七星矿胜利建成投产,投产当年就突破了设计能力,打破了新井三年达产的常规。
胜利的成果,让大家的干劲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战斗在采掘第一线的工人和干部,喊出了“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做贡献”和“哪里有煤哪是家,哪里有煤上哪去”的战斗口号。二线工人也组成突击队,利用业余时间下井支援采煤。一百多人的家属后援团,组成三八妇女采煤队到井下采煤。多个采掘队不断刷新生产记录,有些采掘队产量进尺成倍增长。一线大干,后勤支援,矿后勤服务工作队,把工人的作业服洗净烘干,把包子、水饺、糖水送到工人面前或井下掌子面,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工人心坎上。矿区众志成城,抓实技术改造,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先后攻克冬天防寒关、一井涌水关、井下皮带运输关,胜利实现产量翻番。
傲霜斗雪的七星人,使七星矿成为东北边疆的明星,熠熠发光越来越亮。1977年1月下旬,《红旗》杂志刊发了七星煤矿调查报告,标题为《一个多快好省办工业典型》。到1983年,实现了产量翻番,一个矿顶得上原来四个矿,成为全国煤炭战线先进典型,
肖老在采访最后感慨的说到:虽然现在七星煤矿由于资源枯竭,矿井关停了,但回过头来看,随着企业由小变大,由单一变多全,由弱变强的发展,也给职工家庭和个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的工资从在职时33元到退休时升到349元。退休养老金从560元涨到接近5000元。退休以来不仅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病有所医、困有所扶、行有所安,还能够出去旅游,几乎年年出游,这些,真的要感谢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在迎庆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双鸭山矿业公司也已经走过了70多年奋斗历程。一大批老一辈矿山人在党的领导下,怀揣赤子之心,践行初心使命,披荆斩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共和国发展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煤炭资源,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诗,他们的精神历久弥坚,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