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强信念 作贡献】《党史故事100讲》第二十一期
【学党史 强信念 作贡献】《党史故事100讲》第二十一期
土地改革 保家保田
背景介绍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于1946年5月4日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要求各级党委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在指示中规定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各项原则。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了“五四”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
到1948年夏,冀中区和北岳区除边沿村外,在能进行土改的150066个行政村,1068万人口的区域中,已有90%以上的地区达到了土地大体平分;原热河有80%的地区农民共分得土地240万亩;冀南、冀东、渤海地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均获得了大量土地财产。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广大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大革命失败后,在全党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中,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进行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向赣南闽西进军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南下时,决定选择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因为:这个地区在大革命时期各县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当地的农民武装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易于部队筹粮;地处两省交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比较远,加之湘赣两省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1928年12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以三万人的兵力,分五路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离开井冈山,踏上转战赣南的艰难行程。蒋桂战争爆发后,红四军利用有利时机,在赣南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地方武装,在于都、兴国、宁都三县建立起县级革命政权,赣南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初步形成。5月中旬蒋桂战争结束后,红四军乘福建军阀主义去广州参加粤桂军阀战争的机会,又先后两次进入闽西,在当地工农武装配合下歼灭了地方军阀。1930年春,赣南根据地和闽西根据地形成,为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基础,并对各地区红军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鼓舞和示范作用。
古田会议与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这就是古田会议。会议通过了八个决议案,中心思想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在军队建设方面,决议规定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云顶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为着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
在党的建设方面,决议强调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指明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办法。决议还指出以后发展党员要注重质量,党员的条件是:(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
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一些人的右倾悲观思想,尤其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