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 | 今年以来煤价呈“V”型走势 预计后期煤炭价格将维持在合理区间
近日,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当前煤炭经济运行情况。
供给方面,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统计,7月上中旬,重点监测煤炭企业产量累计完成9292万吨,环比基本持平,同比下降2.9%。7月1日至28日,重点监测煤炭企业销量累计完成1.8亿吨,比6月下降2.1%。截至7月28日,重点监测煤炭企业库存总量(含港存)2526万吨,比7月初下降0.3%。截至7月末,预计全国社会煤炭库存3.73亿吨,环比增长3.6%,同比增长3.3%;比年初增长13.9%。
需求方面,预计7月全国煤炭消费量约3.4亿吨,同比增长1.8%。其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行业耗煤分别为1.8亿吨、0.6亿吨、0.5亿吨、0.2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3%、增长11%、下降1.3%、增长1.0%。
价格方面,动力煤(5500大卡下水煤)中长期合同价格始终稳定在绿色区间,今年前7个月,均价为538.7元/吨,比2019年全年均价(555.3元/吨)下降3.0%。动力煤市场价格则是先涨后跌。7月上旬,动力煤市场价格上涨至592元/吨,随后回调。截止到7月28日,CCTD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下跌至572元/吨,同比下降3.7%。今年以来,动力煤市场均价为548.9元/吨,同比下降7.2%。
纵观1月至7月,疫情扰乱供需释放节奏,供需错配问题持续存在,且供需格局不断转换,煤炭市场快速调整,煤炭价格呈现深“V”走势。但是在中长协合同制度及“基准价+浮动价”的指数定价机制保障下,煤炭价格整体运行在绿色区间。
分时段来看,春节过后,下游补库与煤炭企业停产放假供应不足发生错配,出现短暂供应紧缺的错配格局,带动价格出现小幅上涨。2月下旬,煤炭企业积极保供增产,而下游复工复产缓慢,煤炭供需转变为供大于求,价格承压持续大跌,直至4月底随着下游持续复苏,煤价开始企稳。5月到6月,在下游需求超预期、强劲复苏的支撑下,煤炭价格快速反弹,叠加产地安监升级及内蒙古煤管票管控,强化价格反弹持续性。进入7月后,受天气和新能源发力影响,煤炭消费低于预期,价格止涨并小幅回调。截至2020年7月24日,中国煤炭价格综合指数(CCPI)报收于150.1点,较年初下跌2.3%,较去年同期下跌5.4%。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8%,利润总额同比降幅更大,达31.2%。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在产量同比基本持平的情况下,煤炭价格下降明显。上半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均价同比下降16.6元/吨,市场价格同比下降42.8元/吨。另外,炼焦煤及无烟煤价格降幅也较大。而煤炭企业在抗疫过程中,保供应、稳定煤炭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利润下降幅度比营业收入下降幅度更大。
对于未来市场走势,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从供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随着经济稳步复苏,煤炭需求有望继续回升。后期,我国疫情防控成果将继续巩固,复工复产深入推进,宏观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工业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回升向好发展势头,带动煤炭下游行业生产加快恢复,煤炭需求将继续回升。
但电煤需求将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首先,迎峰度夏期间,季节性电煤需求增加。其次,水电出力继续增加,非化石能源发电对煤电的替代作用将更加明显。再其次,目前全国火电企业存煤已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将制约企业的采购意愿。
二是煤炭供给将稳定充足。当前,在季节性需求拉动下,煤炭销售持续向好,煤矿生产积极性较高。不过产地煤矿安全、环保监管趋严将制约部分煤炭产能释放。长期来看,国家有关部门正有序推动大型煤矿项目建设,煤炭产能将呈现稳中有增态势。
三是随着煤炭中长期合同监管工作有序展开,企业对合同履约工作重视程度提高,煤炭合同均衡履约将得到有力保证,煤炭中长期合同的“压舱石”作用将进一步显现,煤炭市场有望相对平稳运行。
总体来看,今后一个时期,由于多空因素交织,判断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将保持相对稳定局面,预计后期煤炭价格将维持在合理区间,但市场的不确定性与煤炭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张翔)